38814318_2484104708270193_295598336713424896_o.jpg

「我認為自己只要多讀一本書,多少都會是有助益的,無論是小說、漫畫、或是工具書或知識用書。

 

但令我感到困擾的是吸收率與利用率的問題,就吸收率來說,通常我們閱讀到一個新的故事或知識,會依照每個人各自的學經歷來做解讀,這也使影響我們對新知識的吸收,有相關概念的人,吸收就會較快,沒有則需要一段時間來與過去知識相結合,這使得每個人對書本上新知識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吸收程度的不同,也影響利用這個知識的效率,有愈多的相關知識與經驗,使用書中的新知識就愈是得心應手,反之,學習到的新知識愈是陌生,使用起來就愈是彆扭,只因我們腦袋容易選取習慣且簡單的方案來執行,愈新愈陌生的新知被捨棄的機率反而愈高,即便你有時知道這新學到的東西長久下來可以改變生活,也仍是如此,這讓新知識就變得像圍棋事先佈局的棋子一樣,在連起來之前,效用反而不明顯。

 

此外,除了吸收與利用之外,還有容易有一個誤判,就是誤認自己可以很擅長或不擅長使用新知。

 

比如有與新知類似知識的人,以百米短跑與馬拉松來說,同樣是跑步,有些原理相同,但百米短跑與馬拉松的所要運用的關鍵卻不太一樣,這會讓已經熟悉其中一樣技術的人,誤以為自己可以快速掌握另一個新技術,或許某個角度上來說是如此,但整體看來卻不盡然。

 

反之,某些認為新知識難以駕馭的人,或許沒有任何過去的成見與包袱,真正在執行時,反而會有令人出乎預料的結果,話雖如此,但大多的時候,我們仍很難輕易掌握新學習到的東西,除非天生好手或天賦異稟,而如何真正理解自己對新知的掌握程度,在於反覆的嘗試與實作。

 

藉由反覆嘗試,會大幅減少對新知的誤用及誤判,會進而熟悉一個新的知識,然而在反覆嘗試的過程中,人的內心又會影響其結果,有人在嘗試過程中,失敗數次之後,便會放下新的知識,只因為對於新知使用上的謬誤與產生的挫敗感被自己過度放大。

 

而有些人反而沒有這麼多的情緒,他們專注在思考與嘗試,失敗次數是前者的十倍以上,但反而只專注在新知識與舊知識的結合,其最後對新知運用的程度遠遠高於前者。

 

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人腦有其退化的風險,所學習的所有知識都有其遺忘的風險,我們只能藉由自己有限的理解,在生命有限的時間,將自己的所知所學發揮在生活之中,由時間上人與萬物的活動做紀錄,或文字紀錄,但讀留下的文字紀錄又會有失真與歧異的風險。

 

而人對知識的吸收、利用終有其極限,才會想要依賴能接近永久保存的電腦,及毫無情緒的機器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