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的作家李君真有意思,第一次約我見面,安排在臺北的旋轉咖啡廳。此咖啡廳最奇特的是,坐落於該城最大的垃圾焚燒廠20多米高的大煙囪上。以後的幾次聊天,竟都在同一地點。這就激發起我的好奇:李君爲何獨睞這塊“風水寶地”呢?

  沒想到我的一個簡單的問號,引出了李君滔滔不絕的感嘆:您看窗外悠悠的淡水河與奔騰的基隆河在此匯合後蜿蜒流向遠方。這個堪爲一絕的咖啡廳定位在臺北昔日與今朝的環保交匯點,多少令人難忘的“醜小鴨變白天鵝”的故事就在這裏發生,而這根得天獨厚的大煙囪就成了鉅變的歷史“見證人”。

  作爲過來人,李君談起30多年前的臺北只是搖頭。那時的市民最大陋習是任性地隨手丟垃圾,整座城市髒亂不堪。當有關部門欲加強管理時,最大難題隨即而來:清掃後的垃圾該在哪兒焚燒呢?市民的意識相當武斷,焚燒廠確實需要,但不要建在我家附近,其理由很簡單:怕髒、怕臭、怕污染、怕破壞風水。可焚燒廠不能是“空中樓閣”呀?接下來的故事演繹令人大爲震驚。

  選定北投焚燒廠廠址的工程師們向四周的居民張貼告示:本廠採用國際最先進的環保設備,全力保證終年無臭無髒無污染。但光一紙佈告有什麼用呢?周遭居民對日常狀況常常疑神疑鬼:發現附近的樹葉黃了,就懷疑是無臭味的有毒物所致;有時白天煙囪不冒煙了,那一定是“在夜晚偷燒偷排”。電腦管控的焚燒流程理應由科學數據說話,於是廠門口豎起一塊巨大電子顯示屏,所有環保數據無一遺漏,一目瞭然,還傳送到網絡上,隨時接受市民監督。爲杜絕人爲的臭味,工廠每天對清運垃圾的垃圾車嚴格清洗,裝載過程中不能跑冒漏滴,發現一次駕駛員記過;第二次就直接開除。每天對工廠周圍的道路全面清洗……

  環保制度的全力執行固然重要,但更爲關鍵的是主動出擊,極力美化環境、美化心靈。北投廠從建廠之日起斥巨資添置了許多公共綠地、休閒娛樂設施,免費提供居民使用。大片綠地恰似一座大公園,園內籃球場、游泳館、網球場、健身房、慢跑道等應有盡有。20多米的大煙囪上,請美術家畫上賞心悅目的圖案畫。焚燒垃圾過程可以發電,賣給發電廠後的收入還反饋給居民作爲補貼。

  環境美化的同時,心靈的美化一刻也沒有停止。廠區周圍每個學校都選舉產生“環保小局長”、“環保小署長”。這些“小局長”、“小署長”辦事可認真了,在校監督環保,回家宣傳環保,強烈的環保意識越來越深入人心。

  20多年工廠、居民融合相處,焚燒廠廠區四周成了人見人愛的“寶地”。直面本文開篇我的好奇,李君頗有點得意地說道:2010年4月,上海世博會前貴市當時的市長韓正訪問臺北,對科學無害化處理垃圾大加讚揚,多次蹺起大拇指點贊。如今大煙囪上的旋轉餐廳、咖啡廳早已成了全臺北標誌性的地標。欲選擇此處聚餐聊天,可得早早下單預訂啊。(周天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