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素·接地氣驢行 文/hihi & 老妞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暮春之交,冬至後第108天。

漢族傳統的清明節約始於周代,距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約20天,正日子前10天後8天或後10天,都是。

當然,不會放20天的清明假。

從古至今,東西南北中,清明節的習俗都非常豐富多樣。

傳統習俗知多少

1、上墳掃墓:唐代以來,寒食和清明合併成清明節習俗。

2、盪鞦韆+蹴鞠:

古代鞦韆用樹椏枝為架,栓上彩帶做成,後來發展為兩根繩索加上踏板。

蹴鞠是踢足球的起源,相傳是黃帝發明用來訓練武士的。

3、踏青、植樹:踏青就是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

4、放風箏,夜裡放「神燈」:

晚上在風箏上掛上彩色小燈籠,升空後剪斷線,除病消災。

5、插柳:把柳枝插在屋檐下,為了紀念神農氏,也辟邪。

6、吃青團、煮雞蛋:

吃青團食俗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朝,據說清明煮雞蛋吃一年不頭痛。

7、射柳、鬥雞、蠶花會等:

射柳,將裝鴿子的葫蘆高掛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以鴿子飛出的高度定勝負。

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蠶鄉特有民俗,如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水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各地清明習俗大起底

北京:「寒食十三絕」

傳統的「寒食節」又稱「換火節」,說的是家家戶戶燒了一冬的爐膛,開春後要滅火清理了,所以家裡停火一兩日,只能吃涼食了。

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具體包括:蹄燒餅、螺絲轉、饊子麻花、薑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糖卷餜、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麪餑餑、芝麻醬燒餅。

另版「寒食十三絕」:將蹄燒餅、糖卷餜換成奶油炸糕和麵茶。

江南:吃青團

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或「漿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加小塊糖豬油為餡,出籠時刷上熟菜油而成。

浙江:軋蠶花、「挑青」,「清明大如年」

桐鄉江南蠶桑的主要產地,清明軋蠶花是重要活動。

湖州農家清明吃螺螄,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螺螄殼滾動聲能嚇跑老鼠,利於清明後的養蠶。

山西:不化紙,拔麥苗掛柳枝,貼頭飾接女婿

南部將冥錢等掛墳頭,回家時拔些麥苗,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

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女人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

呂樑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吃食上,南部蒸大饃,夾核桃、紅棗、豆子等,稱為子福,寓意子孫多福。

家家做黑豆涼粉,生黑豆芽,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

西北地區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

聞喜等地,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為地下的老人抓癢癢。

廣東:「行清」

族人一起掃墓,供食物,焚紙錢培新土,插新樹枝,叩頭行禮吃掉酒食回家。

完後分了豬肉帶回家,配上「清明蕎菜」炒著吃,也有「清明蕎菜」配雞蛋絲燒肉絲炸春捲吃,「行清」任務纔算完成。

江蘇:插柳條和桃花枝

一早,門框要插柳條和桃花枝,或把艷麗桃花插門環上,平安報春求福祉。

小孩子編柳枝環戴頭上,或把柳枝連葉帶皮捋到頂梢,做成柔軟可抖動的「柳球」。

湖南:插柳「記年華」

長沙節前三天後七天掃墓,也叫「掛山」,最好下午3點前完成。

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為「記年華」。

湖北:「標墓」

武漢家中長者或長子除枯葉雜草,將黃紙錢用土石壓於墳頭,意在顯示家中仍有後人。

恩施、鹹寧等地,會在墓地小樹上或墳竹竿上懸掛紙錢,叫做「標墓」。

廣西:「明目」、「掛青」

橫州鄉民清明節取柳葉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據說明目。

興仁縣以白紙作長幡掛在墓頭,稱為「標墳」,又叫「掛青」。

福建:掃墓有「時差」

漳州有選三月初三上巳節、客家人常在春節後。清明節當天只吃冷的潤餅。

山東:吃冷食,盪鞦韆

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以明目。

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免得遭冰雹。

濟南城鄉流傳盪鞦韆的習俗。

四川:戴「柳葉符」,掛青、祭火神

愛美女人將柳條戴頭上,叫柳葉符。

請道長畫紙符掛竹子上,再掛到墳頭,是為「掛青」。

寒食節滅火,清明節去火神門祭拜火神,回來再生火。

西寧人的「田社」

西寧人的清明節從春分後開始,俗稱「田社」,每天都可掃墓,直到清明節。

有的家族認為姑娘女婿是親戚,專門提禮物去邀請。

傳統祭祀品是紙錢、黃表紙、冥幣,和12個大饅頭,

食物有酒、米湯、奶茶、肉類,

燒過紙後點燃煤火,集中食物燒熱了吃。

男人們猜拳行令,喝得痛快淋漓。

女人們拉家常,順便拾點撒在墳頭上的祭祀品,拍拍土就吃了。據說,吃了墳上的祭品後牙就不會再疼了。

海南:先祭「己祖」,後祭「眾祖」

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

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求子孫繁榮。

先祭「己祖」,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好「三牲」、乾飯等祭品,人人跪拜。

後祭「眾祖」,幾十戶或幾百戶,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

文昌、瓊海等冬至掃墓,西部如儋州以人多為榮,

(文昌曹華廟祭祖活動,場面壯觀)

海口府城燒香先長後幼;漁民在船頭放鞭炮,求平安。

陝西:「游水」、贈紙錢

富平縣請名山之泉源水,共禮一神,備牲禮祭祀,祈求豐收,叫「游水」。

興平縣姻親間以紙錢相贈,且互相拜墓。

同州縣祭掃後,折柳枝插門,紙錢貼樹榦,防蟲蟻。

洛川縣蒸饃為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

江西:拜掃用春餅

永豐縣掃墓以前三後七為期,安義縣祭掃只男丁行祭。

牲禮外,還以米粉作果,叫繭果,或壓糯米為糕,澆上糖汁,稱為飯果。

河北:講究「早清明」,買花擺酒請客

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週就開始了,冀南選寒食節。

習慣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

東安縣節前五、七日掃墓,當天在自家祭祖。

元氏縣清明節又稱花節,買花置酒宴請賓客。

香港:「拜山」

港人會焚香燭、冥鏹,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

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避免人潮擁堵。

(萬人祭祖)

臺灣:「掛紙」,拜土地公

節前,長輩率領,帶鋤頭、鐮刀、酒、祭品等掃墓。

「掛紙」常用石頭或磚塊將長方形的黃白紙,或紅黃藍白黑五色紙壓墳上,表示先人有後嗣。

同時,要祭拜長期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慰勞感恩。

註:本文為hihi及老妞收集參考諸多媒體資料,結合所見所聞整理而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