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佬近年展開「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畫」。

翻看香港老照片,總會發現手寫字形招牌遍佈鬧市,惟近年抬頭入目,已逐漸被電腦字形招牌取代。傳統「招牌佬」李健明為保育手寫招牌文化,近年展開「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畫」,苦尋該名專為招牌題字的「寫字佬」墨寶,並以電腦掃瞄其筆跡存檔,未來打算發行其字體,冀讓見證了昔日繁華的「港味」招牌,繼續懸掛在智慧城市的大街小巷。

當舖招牌的形狀,其實是一隻張嘴含着金錢的倒吊蝙蝠,寓意有財有福。

「當舖招牌的形狀,其實是一隻張嘴含着金錢的倒吊蝙蝠,寓意有財有福。」翻着一頁又一頁的資料,招牌老字號──耀華製作室接班人李健明講解各式招牌,同時以夜光貼紙製作迷你當舖招牌,言談之間可見他對傳統招牌的熱愛與執着。

致力保育手寫招牌文化的70後「招牌佬」李健明憶述,從事招牌製作工作的父親李威上世紀70年代初創業開店,不久母親離世,他因不忍父親獨力辛勞幹活,年幼時已到店舖幫忙,主要工作是將「寫字佬」的墨寶放在膠片上,以鎅刀沿着字形切割,繼而將字體黏貼在招牌上,形成凸字招牌,或是將墨寶放在招牌上,再沿着字形切割,造成俗稱「勾通」的凹陷效果,因日子有功,升讀初中後已成為「小師傅」,「一天可製作20個12吋高的招牌字。」

李健明年幼時已到店舖幫忙,幫忙鎅字及做「跑腿」。

除了鎅字,阿健說當年亦經常當「跑腿」,前往寫字師傅李漢位於旺角道及彌敦道交界後巷擺設的攤檔領取墨寶,情境歷歷在目:「李伯伯的檔口,是在木櫃上鋪上一塊木板,上面擺放各種粗幼毛筆和膠尺,方便書寫不同大小的文字,寫好的字帖會夾在旁邊懸掛的繩子上。」

一個小攤檔,一位「寫字佬」,阿健說原來孕育了無數個招牌,現存的包括荃灣竹林禪院部分對聯、曾入選米芝蓮的新蒲崗「英記美點小食」、黃大仙「詠藜園四川菜館」、西貢街市內14家攤檔和尖沙嘴清真寺門外的「彌敦道105號」牌子等,已被拆卸的則有第一代的翠華餐廳招牌等,港九勞工社團聯會更委託他書寫「勞聯」兩字作為標誌,一直沿用至今:「李伯伯字體以楷書為主,穩健中帶有氣勢,一體成形,字體各部分互相連貫,方便製作招牌。」

合作多年的李伯伯,90年代初告老還鄉,阿健說李伯伯擔心父親製作招牌的字體不足,早於返回內地前約兩年開始,以楷書及隸書抄寫字典,臨別前將約5000多個字稿送上,數年後在內地逝世,當時即將完成中文大學地理系學士課程的李健明,憶起昔日對方與父親交情深厚,兩人公餘不時相約郊遊,兒時前往其攤檔「取字」時,對方經常拒絕收費兼下逐客令,他基於這份長堆心坎的情誼,決定將其字跡轉化為電腦字,以保留墨寶繼續應用,惟遇到技術問題,直至15年某天從電臺節目得悉有臺灣公司掌握相關技術,隔年展開「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畫」,但發現比想像中困難。

阿健解釋,以電腦掃瞄黴黃的字稿,再進行分類,已花了5個月時間,之後又要通過設計軟件,將文字每一筆畫勾出,以除去掃瞄圖片的背景,又透過不同方式補上欠缺的字款,如翻找過往製作招牌時留下的原稿,以及通過「拆件重組」方式拼湊其他文字,耗時約兩年完成逾7000個手寫字形的電腦字體,並命名為「李漢港楷」,取其諧音「你看港街」的意思,現時已應用在部分招牌製作及書籍封面上。

李健明年幼時已到店舖幫忙,幫忙鎅字及做「跑腿」。

費盡心思保留李伯伯墨寶,阿健坦承初心是基於私人感情,字體亦只打算自用,但進行過程中對本地招牌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希望與公眾分享,因此考慮以眾籌方式集資,公開發行其字體,並嘗試改造為「勾通字」,以便使用噴漆留字,相信可應用於廣告創作等領域:「李漢伯伯是香港文化的其中一塊拼圖,值得尊重。」

為進一步推廣傳統招牌文化,阿健亦不時開設導賞團及工作坊,帶領參與者上街欣賞和親手製造招牌,去年更發行書籍,與讀者分享傳統招牌文化,並製作「李漢港楷」鎖匙扣、磁貼和文件夾等產品,以及印上「出門戴口罩」等字句的潮流小擺設,通過自設網店販售。

這位創意不絕的「招牌佬」,近期原本計畫在荃灣南豐紗廠IP Lab舉行展覽,但因新冠肺炎疫情被逼延期,他說將利用疫情下減少外出的時機,繼續深入研究及保育本地招牌文化,「相對電腦字形,手寫字較有人情味,好比發短訊和寫信的分別。」他認為,兩者各有優點,「讓大家多一個選擇,不是更好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