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代中国要把日本翻译成日本?音译日语也读做霓虹,英语读Japan 。其他国家的国名在中文中很多都采用了音译。然而日本却完全没猜中音译,甚至没有沿用古时倭国的用法。这样翻译有什么渊源吗?


「日本」从哪里来

讲一个日本人留学生的故事。

先让我们回到公元717年的长安。

那时正值盛唐开元盛世,宽约100多米的朱雀大道上车水马龙。来自各个国家的商人惊叹著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汇集了东西文化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

图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来源网路 侵删。

在人群之中,有一位名为井真成的年轻人。他刚刚结束了长达数月的旅途,从家乡日本不远万里来到了大唐都城。那年他风华正茂,当时的他也许正在计划著他的求学之路,以便今后返回故乡,报效他的祖国。但当时的他可能万万没想到,他会在这个城市中扎根,并被委以重任。然而他这一来,就再也没有回去。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井真成永远地长眠于他度过了半数人生的长安,享年36。在他的墓碑上,这样写著。(后附小译)

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聘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遇移舟,隙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月█ 日,乃终于官弟,春秋卅六。皇上哀伤,追崇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给。即以其年二月四日,窆于万年县浐水东原,礼也。呜呼!素车晓引,丹旐行哀;嗟远人兮颓暮日,指穷郊兮悲夜台。其辞曰:「寿乃天常,哀兹远方;形既埋于异土,魂庶归于故乡。」

(█ 处字迹无法辨认)

【译】姓井名真成,来自日本。天生聪慧才华横溢。故受命扬帆策马远赴中国。通晓中国之礼仪教养,融入大唐。若此人身著正装立于朝廷之上,恐怕无人出其右。可谁料他壮志未酬,突然离世。开元二十二年,正月█ 日,死于官舍。时年三十有六。圣上为此而悲,依照惯例赐其荣誉,下诏书赠其尚衣奉御官职,并行葬礼。依照礼法,时年二月四日葬于万年县河东原上。呜呼!黎明时分,引素车架赤幡以表哀悼。井真成垂危时一边哀叹身处他乡,一边用手指向远郊的墓碑以表悲伤。在弥留之际他说道:

「虽知死乃天命,只哀客死他乡。既此身埋异土,愿我魂归故乡。」

图 井真成墓志铭拓片 正方形边长39.5厘米 2004年出土于陕西西安 原物存于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新馆

井真成的墓志铭一经出土,立即在日本引起轰动。出土后一年的2005年,井真成墓志铭实物被送往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览。日本天皇与皇后亲临现场观看展览(就是现在仍在位的这二位)。图 日本今上天皇 明仁 及皇后美智子

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一个日本留学生的墓志铭会惊动日本天皇。

其实不难理解,原因有二。

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日本人的墓志铭。二,这是现存资料中最早出现「日本」的石刻资料。

另外,唐代时,「日本」这个称呼通过遣唐使流传到岛国时,岛国人只知这是「日出之处」的意思,欣然接受。然而当时的很多日本人民并不知道汉字的读音,继续沿用自称。将「日本」读作[hinomoto]或者[yamato]。

之后,奈良时代(794-1192)汉字的知识逐渐通过教育得以渗透。隋朝时被传至日本的汉字的(当时的)正确读音在日本被普及,「日本」二字的日语读音逐渐变为当时中文读音的「nichihon"再变为「nippon」而后变为「nihon」,沿用至今(「ニチホン」→「ニッポン」→「ニホン」)。现代日语读法音似现代汉语拼音的「ni3hong4」(此处数字表拼音四声)。

在井真成墓志铭被送往日本展出的2005年,NHK特意创作了一部向日本人民介绍西安的纪录片「西安 永远の都」(西安 永远的首都)。井真成(堺雅人扮演)的故事被当做引子放了进去。

长眠于西安浐河平原的井真成,终于如愿魂归故乡了。

[NHK纪录片]西安·永远的都

参考资料

中文资料陈灿平 2006 关于井真成墓志的几个问题 《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5期

马一虹 2006 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入唐时间与在唐身份考 《世界历史》2006年第一期

日语资料东京国立博物馆天皇皇后両陛下のご日程:平成17年(7月~9月)井真成の墓志 井真成
日本国名的汉字是日本人自己起的

不是翻译的,自称的。

但这个问题也并非无聊,这就牵扯出东西方文化圈的一个根本不同。欧洲以读音为正,转换了一个语言,务求同音或者近音。而东亚求同意,音可以不同,同一个汉字就行。


各位忘了还有个叫法

zipang


名从主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