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如果你亂看,我有想過把你的頭塞進螢幕裡。>有解離症診友在第一次看診結束時,道出了來看診之前的想法。在評估他所遇到,那個看似不知從何而來的憤怒,會想要攻擊人的衝動,其實是沒有被看見的,憤怒的內在小孩。他對於所遇到的情況,開始感覺有一個可以著力的方向。還好憤怒的內在小孩,不會總是對治療者充滿敵意。有時候他們是想要尋求幫助,能夠有更好的方法,來處理心中的憤怒。以下分享閱讀Kathy書中,協助憤怒的人格部分,在診間的一些應用。


憤怒與戰鬥的防衛機制

憤怒雖然會花費很大的力氣,感覺也不舒服。不過它也保護我們來抵抗受到的威脅(戰鬥),不用去察覺一些負面的感受(例如: 脆弱、失去控制、羞愧)。只是當我們困在戰鬥模式中,就沒有辦法去區別對方是無心之過,還是遇到惡意的背叛,而做出適當的反應。這個時候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安全感。


協助憤怒情緒合宜表達:

邀請憤怒的內在小孩加入治療:

<我覺得他不想要我透漏太多,他在懲罰我告訴你這些事。>有診友左手緊緊的抓住右手,右手已經可以看到青筋爆現,一邊努力告訴我他內在的感受。我想這個部分的出現,是想要幫忙,腦中浮現可能是覺得告訴我這些資訊,他覺得不安全,所以制止診友繼續進行診療。


嘗試把他可能的擔憂,主動提出,放在檯面上來討論。我可能會說: 可能你擔心告訴我這些訊息,會被我利用,會讓其他部分受傷。或是告訴我太多,太過相信我,會讓其他部分再一次失望。我同意,我們要確保診間大家的安全(包含案主和我),請他繼續觀察我(繼續執行他維安的任務),同時也協助我瞭解,哪些部分他同意可以進行,哪些部分還不行。


進一步可能,憤怒的部分也對於平常成人自我,沒有辦法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爭取自己的權益感到生氣。所以進一步,試試看,告訴憤怒的部分: 你有很強的力量,也知道甚麼時候對方已經超過你的底線。我想成人的你,有很多可以跟憤怒的部分來學習。憤怒的部分,你願意跟我一起協助成人的你,可以更加肯定,表達自己的想法嗎? (招募憤怒的內在小孩,進入治療聯盟)


使用稀釋的方法:

有時憤怒一出現,就好像排山倒海而來,壓垮了案主。使用稀釋的方法,可以協助憤怒比較少量的出現,讓案主能夠停留在可以承受的範圍,繼續在此時此刻進行治療。Ana Gomez在工作坊的示範影片,準備兩塊墊子,在其中一塊請孩子想愉快的經驗,另外一塊請孩子想不愉快的經驗。請孩子可以先在愉快的墊子上,充分感受愉快在身心的感受。接著再請孩子短暫幾秒鐘,停留在不愉快的墊子上。再請孩子回到愉快的墊子上,重新回到愉快的感覺。試著讓孩子可以一點一滴,逐步以自己可以承受的步伐,接納不愉快的情緒。


與憤怒的內在孩子工作:

憤怒的孩子,有可能在心理的內在空間,也會對著其他的部分尖叫、傷害他們。憤怒的孩子,比較難控制自己的衝動,甚至不太能夠用言語表達。其中憤怒的對象,常常是現在長大成人的自己。對於過去,沒有辦法保護自己、照顧自己,感覺到憤怒。憤怒的孩子可能認為,現在身為成人的自己,當時也同時在現場,應該要能夠拯救年輕的自己。


有時以眼動減敏與歷程更因(EMDR)處理記憶中,會邀請成人的自己,進入到當時的經驗,看看可以怎麼幫助孩子的自己。也可能會邀請成人的自己,如果是當時曾經傷害孩子的人,他覺得自己可以怎麼做,會對孩子比較好。有時候,經歷這樣的過程。可以讓憤怒的孩子,瞭解當時只是孩子,沒有大人的幫助,已經盡他所能,努力讓自己生存下來。而今天成人的自己,可以有能力,用一個有愛的方式,來照顧當時沒有被好好照顧的孩子。


引發攻擊性的原因:

·       陷入權力的鬥爭

·       治療的步調太快/太慢

·       在夠穩定之前,過早進入處理記憶的工作(可參考:不要挖我的記憶)

·       沒有準備好要與憤怒的內在小孩工作

·       與年幼的內在小孩工作時,造成過多的依賴

·       沒有邀請成人的部分參與治療

·       對於羞愧的部分沒有辨認出來,加以協助


有時候案主的不同部分,感受到威脅,而表現出攻擊性,是有原因的。能夠找出可能發生的原因,對於治療的策略做調整,是讓治療能夠進展的重要因素。督導告訴我們可以進入記憶工作的三項前提: 1.與事件有關的部分都同意可以對這個記憶工作。2.理想狀況是以負責生活的成人自我主導,請她協助跟其他部分的自我溝通(處理時,保持成人自我與其他自我共意識)3. 成人自我對於進入事件,有足夠的情緒耐受程度。與Kathy 提出,引發攻擊性的原因,有些類似之處。


與憤怒的內在小孩工作,不容易。如果有感覺到憤怒,還不知道怎麼跟這個部分的自己溝通,可以先做點探索。想想在原生家庭中,對於憤怒情緒表達的反應/規定 (例如: 不允許有憤怒/ 鼓勵以口語來表達)。 回想在生活中遇到憤怒情緒時,身體所出現的感受,腦中出現的想法。以及在遇到很難調適的憤怒時,需要的內在/外在的協助。(例如:可能會常練習正念、或以喝酒、喫藥方式輔助)說不定,其實內在小孩早已留下了許多伏筆,讓我們可以尋線索來找到他們,幫助他們,也就幫助了自己。


延伸閱讀:

·       內在小孩與容納之窗

·       與四種內在小孩對話

·       如何跟內在小孩說話


參考資料:

Treating Trauma-Related Dissociation by Kathy Steel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