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著流感高峰期(农历春节前后)逐渐远离,再加上COVID-19武汉肺炎的防疫宣导普及,民众勤洗手、戴口罩,都让国内流感疫情降温,不过尽管如此,由于开学以及228连假的到来,流感预防仍然不可以轻忽。

 

近两周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简称疾管署)就曾公布2起流感年轻死亡案例,一起是北部30岁女性罹患的H1N1并发肺炎及心肌炎,发烧2天后意识不清,某次起身后倒地失去呼吸心跳,就医当日就离世。另一起是一名北部29岁女性,本身患有慢性病且没有施打疫苗,发病后3天送医出现双侧肺炎,仍不幸逝世,发病到死亡大约10天。

 

到底流感是什么?又有什么要注意的预防重点?流感和目前正流行的武汉肺炎又有什么症状差异呢?以下整理了几个民众常见的流感问题:

 

Q1:什么是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流感病毒有A-D型,只有A型及B型流感病毒可以引起季节性流感流行,包括A型的H1N1及H3N2两种亚型,与B型流感病毒的B/Victoria及B/Yamagata两种系。

 

在2020年第7周疾管署的「流感速讯」中就提及,本流感季(自2019年10月1日起)累计950例重症病例,以感染H1N1864例为多,其中90例经审查与流感相关死亡。

 

▲流感并发重症病例趋势(图片来源:疾管署「2020年第7周流感速讯」)

 

Q2:流感、武汉肺炎、一般感冒、典型肺炎的呼吸道症状差异在哪里?

 

最近正逢换季变天,忽冷忽热的天气让许多民众陆续开始出现一些呼吸道症状,但同样是咳嗽、鼻水,到底该怎么区分自己是一般小感冒、流感亦或是武汉肺炎呢?

 

胸腔重症科苏一峰医师近日在个人网志贴出一张整理表,教大家如何简单区分自己的呼吸道症状特色。他表示,武汉肺炎的其中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所以咳嗽、喘的症状会比较多;而相对来说,上呼吸道的症状像鼻塞、流鼻水、喉咙痛就会比较少见。

 


▲胸腔重症医师教你:如何在短时间区分是武汉肺炎或者是其他呼吸道的感染(图片来源:苏一峰医师)


最后再加上疫区的旅游史或者疾病的接触史,配合X光或电脑断层检查是否出现典型的毛玻璃状变化,就能筛选出高风险的病人进行下一步的病毒检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表现(图片来源:苏一峰医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表现(图片来源:苏一峰医师)


Q3:流感和武汉肺炎的潜伏期各是多久?

 

流感潜伏期(被感染至症状出现)约1-4天,平均为2天。流感可传染期因人而异,成人大约在发病前1-2天至症状出现后3-5天,幼童则可为7-10天,但免疫不全者排放病毒的时间则可长达数周或数月。

 

武汉肺炎的潜伏期是从暴露病毒至可能发病的这段观察时间,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官方资讯,武汉肺炎病毒感染之潜伏期为2至12天(平均7天),但若曾前往流行地区或曾接触疑似武汉肺炎病毒感染之病人,目前仍维持需健康监测14天。

 

Q4:感染流感的严重性?

 

虽然流感传染力很强,但大部分流感患者多属轻症,因此上学、上班的民众,如有发烧、类流感症状时,至少要在家休息至退烧后至少24小时,约1周即可痊愈;惟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肺炎、脑炎、心肌炎及其他严重之继发性感染或神经系统疾病等,甚至导致死亡。

 

Q5:谁感染流感后易有并发症?

 

容易感染流感的高危险族群包含:婴幼儿(尤其未满5岁者)、65岁以上长者、居住于安养等长期照护机构之住民、具有慢性肺病(含气喘)、心血管疾病、肾脏、肝脏、神经、血液或代谢疾病者(含糖尿病)、血红素病变、免疫不全(含爱滋病毒带原者)需长期治疗、追踪或住院者、孕妇、肥胖者及6个月到18岁需长期接受阿斯匹灵治疗者。

 

Q6:流感以及武汉肺炎病例与死亡数?

 

结至今(26)日疾管署网页更新数字,国内目前确诊人数为32例。

 

(图片来源:疾管署)

 

(图片来源:疾管署)

 

本流感季(自2019年10月1日起)各年龄层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以65岁以上较高,以死亡率来看,其实流感也不容轻忽。

 


▲流感并发重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图片来源:疾管署「2020年第7周流感速讯」)

 

Q7:流感有哪些危险征兆?

 

感染流感后引起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烧、头痛、咳嗽、喉咙痛及肌肉酸痛等,如出现症状可至邻近诊所就医,但若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发绀(缺氧、嘴唇发紫或变蓝)、血痰、胸痛、意识改变、低血压等危险征兆,应尽速转诊至大医院就医,掌握治疗的黄金时间。

 

由于婴幼儿无法表达身体的不适症状,建议可以观察宝宝有无呼吸急促或困难、意识改变、不容易唤醒及活动力低下,做为判断危险征兆的重要指标。

 

Q8:除了打流感疫苗,还有哪些好方法预防流感?

 

由于流感与武汉肺炎同样为呼吸道传染疾病,因此预防的方式同样以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呼吸道卫生及咳嗽礼节,平时养成勤洗手,与其他人交谈时尽量保持适当距离,如出现症状应尽速就近就医,生病在家休养,不上班、不上课等。

 

▲洗手好时机(图片来源:疾管署

 

参考资料来源:https://www.cdc.gov.tw/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