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建一(艺术史学者、新月艺文负责人)

西元1287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四年,这一年大艺术家赵孟𫖯正值英年34岁,此时是他刚被程巨夫荐举当官的第一年,立刻就被任命为从五品的兵部郎中。据说,他被重用的原因除了因为他是宋代皇族的直系子孙之外,还有个原因是他长得帅:「才气英迈,神彩焕发如神仙人。」俗语说人帅真好人丑吃草,现代的人注重颜值,可没想到七百多年前赵孟𫖯也因为高颜值而当上大官。

「至元通行宝钞」(二贯),中研院历史文物陈列馆。(图/邱建一提供)

在元代的朝廷当上中央官员后,赵孟𫖯除了处理一些兵部的庶务杂事之外,其实也闲闲地没啥要紧事要他处理,这倒也不是因为他能力不佳而被冷冻,而是因为元代的惯例是各部会首长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来担任,即便是汉人也得是「怯薛」。怯薛是蒙古人的说法,原本的意思是「宿卫」,也就是皇城的近卫,而这些怯薛大多来自元代建国初期各地汉人官员的子弟,他们从小被送到首都成为「质子」,并接受蒙古教育成为元代政治体系的一环。赵孟𫖯是汉人,但不是怯薛,所以他就算长得再帅也当不了主官,最多当个副官,处理一下官署杂务即可。

但机会总是随时会降临的,不久后元代面临一个重大的经济危机,江南地区民众群起抵制大幅贬值的纸钞。元代建国之初就开始推动的「钞法」面临破产,而位于现今北京的首都大都鞭长莫及,虽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官员推行钞票,但总是没啥具体成效。

原本是铜钱 但改用纸钞

对现代人来说,使用钞票是日常经济的一部分,但古代世界的人可不是这样想的。这是因为自从商代出现使用天然海贝当作贝币使用以来,再因为海贝来源有限而改铸为铜贝,铜就一直是货币的主要材质。经历周代的各种铜质货币的混乱时代,刀型的刀币、铲型的布币、圆形的圜钱并行。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这位历史定位褒贬不一的第一个皇帝下令统一货币,自此大名鼎鼎的「秦半两」诞生,成为未来货币的雏型。

以铜锡铅合金铸造的青铜货币(明代中期以后改为黄铜),向来是钱应该有的样子,而古代的钱以一枚枚计算,一枚钱叫做一文(钱)。这些钱基本上没有大小之分,也就是说每一枚钱都是等同的面额单位,这是因为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又做过一次货币的改革,发行了「开元通宝」,规定每一枚钱重量、尺寸,全部统一为每枚直径八分(约24公厘),重二铢四絫(音同累,约3.7-4公克),虽然之后重量略有减少,但基本上方孔圆钱的样式与重量就这样沿用到清代灭亡为止。

因为每一枚钱的价值都是等同的,所以如果要发行大面额的货币,就得增加钱的重量,所以虽然有发行大面额的货币:所谓的当五(五元)、折十(十元)、当百(一百元)等等。但这些钱都得加重到大家都可认可的标准,也就是说如果一文钱是3.5公克的话,那当五钱就得是3.5x5=17.5公克。如果要铸造更大面额的钱,那就依序增加重量直到大家同意为止。实际上,历史上曾经发行过大钱的朝代都失败了,因为大部分的大钱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没办法达到等比例的重量,所以都是大贬值而草草收场。到最后,大家还是一个一个钱慢慢计算,回到一文钱为基础单位的使用方法。

纸钞出现在宋代的四川地区,据说这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初期,由于国库匮乏,因此下令把四川地区的金银铜运往首都汴京(开封)以充国用。四川地区的货币原本应该是铜的,此时都改用铁来铸造,但是铁比铜贱,导致用同等重量铸造的铁钱硬是比铜钱还没有价值,一枚铜钱从最早的硬性规定一比一,搞到最后变成一比十、比百。但当时基本上还是以一枚枚钱来交易使用的时代,比价性低的铁钱得更大数量才能满足交易的需求。数量一大之后,钱的重量就很重了,一千枚铁钱重达二十五斤,一千枚钱是一贯钱,假设如果要买个比较高单价的房子得花三十贯钱,那不就得先弄个牛车来载钱才行?所以当时的四川商贩发明了纸钞的雏型「交子」,作为代用货币使用。

事实上,宋代的交子比较不像现代的纸钞,它不能直接使用,而是要先把钱存在钱舖子里,然后对方开立一张纸本证明,拿这张证明可以到其他地方的钱舖子兑换成现金,这样可以免除携带沉重的铁钱的不便。它比较像是现代等同现金的旅行支票,或是在清代至民国初年常见的钱票银票。

交子是很成功的纸本货币形式,所以宋代四川地区之后又再由地方政府发行「官交子」,如此一来本来比较没有保障的民间纸钞又获得官府背书,古代最早的钞票因此而诞生。

「至元通行宝钞」(二贯),中研院历史文物陈列馆。(图/邱建一提供)

元代以钞票替代纸钞

宋代结束进入元代,忽必烈兴兵南下统一中原之后,基本上就采用纸钞的形式发行货币了。这个由蒙古人建立的政权避开了以铜为货币导致使用不便,或是因为缺铜料而发生的货币不足(钱荒)老问题,下令推行「钞法」以钞票取代铜钱。

但突然改变货币的使用习惯,对于一般人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元代在发行钞票的同时,也搞了一大堆的准备金放在各地的官署里备用,就像是今天所谓的央行准备金或是国家黄金平准金一样。元代初期规定,每一张钞票都可以依据面额兑换等同的铜钱,也就是说拿一张面额百文的钞票,你可以大喇喇地走进各地官署,说我要兑换成铜钱,而官署不得拒绝兑换。这个措施是为了要稳定民众对纸钞的信心,也让大家知道纸钞是有价值的,它不是一张印上字的纸,而是可以用的钱。

忽必烈发行的钞票有三种:中统交钞、中统宝钞、至元宝钞。面额从十文到二贯,总计有十种面额(之后改为十三种)。一开始的时候,元代面额二贯的纸钞可以兑换一两银子,而元代最低阶层官员的月薪是七两五钱,所以他们每个月可以领到十五张这种面额二贯的纸钞。

这些钞票以坚韧桑皮纸印刷,如果使用时有破损,可以换一张新的,只要付二十文的手续费就可以了。为了怕有伪造钞票的问题,每张钞票上都还加印「伪造者斩」的恐吓文字,斩就是砍头或是腰斩,意即搞假钞就是死路一条。而为了让民众习惯使用钞票,元代也规定政府官员薪水、民众缴的赋税一律使用钞票,同时也规定如果民间还有宋代的旧钞票「交子」,也可以拿来换宝钞,虽然有点折价但是保证兑换童叟无欺。

起初忽必烈发行的钞票还算顺利,但很快就出问题了。原因很简单,政府官员发现印钞票比铸造铜钱容易得多,而且可以大量生产,所以开始大量发行纸钞,而原本应该可以到各地官署兑换的钞票,此时也因为准备金不足,先是打折,到最后居然变成不能兑换。这下子不得了了,不能换成铜钱的钞票,在民众心目中就是一张废纸,恶性通货膨胀导致钞票开始大幅贬值,各地民众也拒绝使用纸钞。

「至元通行宝钞」(二贯),中研院历史文物陈列馆。(图/邱建一提供)

这也是为何元代的物价与银钱购买力很难估算的原因,因为滥发钞票导致物价紊乱,而钞票形同废纸导致民众的交易倒退回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以现存的少数资料来看,在西北边陲地带的黑水城,曾出土一批元代的文书资料,里面看到的民生交易数据,居然是以麦子作为计算方式。例如,羊肉一斤价值一斗麦、一石酒价值五斗麦……,甚至连支付劳工薪水也是用麦子来抵付。从这样的资料,可窥知元代的钞票完全破产的状况。而在黑水城发现的文书资料中,仅出现过一次买卖人口的价格是以银子来计价的,当时买个奴仆要价二十两银子,但这是白花花的银子,也不是元代一直在强力推行的纸钞。

兵部侍郎赵孟𫖯 被派去处理钞票的问题

使用钞票的记载仅出现在黑水城的统治阶级贵族圈,他们领有政府公发的「份例」,所谓的份例也就是各种实物配给,例如每个贵族每月可领羊肉四十斤,但这不是真的给他们羊肉,而是折成现金给付,当时羊肉每斤要价银子二两五钱,再折成宝钞一百两给付,所以每个贵族每月因为四十斤的羊肉,可以获得面额两贯的纸钞二百张(钞两贯等于银一两)。但是使用钞票仅止于官府,以黑水城出土的文书资料来看,麦子才是真正有实力可以当作钱来用的「金钞」,拿出麦子来想买啥都行,但用钞票大家可能就得考虑一下了。

当时,元代滥发的钞票无法推动,不管是哪一种纸钞很快就破产了,向来富庶且商业活动频繁的江南各地商民当然就拒绝使用,此时白银就在地下经济流通,取代纸钞的地位。虽然元代政府官员三令五申,禁止使用金银作为交易媒介,但纸钞破产再加上南方人也没有习惯使用麦子当作交易媒介,所以白银自此跃上民间贸易的舞台。

至元二十四年,34岁的兵部侍郎赵孟𫖯被忽必烈派遣到江南,陪同兵部尚书刘宣一起去处理钞票不流通的问题。兵部去处理原本应该是户部管辖的业务是很奇怪的事,因为古代中央政府体制六部的户部管的是钱粮,兵部管的是军队,兵部官员被派到南方去处理经济问题,看来这问题很大条了。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政治柔性手段,而是要采取高压的镇压。而兵部的刘宣与赵孟𫖯抵达江南后,第一步就是先处罚地方官员轻慢之罪,并派遣军士到各地去监督实行钞法,也就是说,强迫店头市场交易都得用钞票支付。

当然,我们并不知道大画家大书法家赵孟𫖯要如何搞镇压,因为历史并没有详细记载,但当他完成任务返回大都时,在上朝的路上遇到马匹争道,没有马骑的赵孟𫖯一时心慌,当场扑通地跌入城墙外的护城河,还差点被淹死。这件事被忽必烈知道后,皇帝当场就赏给赵孟𫖯钞五十两让他买匹马来骑,钞五十两也就是面额两贯的钞票一百张。

「至元通行宝钞」(二贯),中研院历史文物陈列馆。(图/邱建一提供)

至元通行宝钞 在南港中研院

但事实上,这一百张钞票应该买不到一匹马,虽然我们不知道当时大都的马价。至元二十年生产马匹的黑水城一匹4岁的马就要价一石五升的麦子,所以换算下来买一匹马得花上七百五十张二贯的钞票。这是为何最后赵孟𫖯还是无马可骑的原因,因为皇帝觉得自己发行的宝钞很有价值,这钞五十两绝对可以让赵孟𫖯买匹好马骑,实际上钞票早就已经破产了,但谁敢向皇帝说呢?赵孟𫖯接到这一百张钞票时大概也哭笑不得吧!他才刚到江南去处理钞票的问题,所以理应很清楚钞票的实质购买力。

元代宝钞在发行之后虽然破产了,但由于印制便利,明代也想搞一样的东西,朱元璋上台后也发行了大明宝钞,清代也有大清宝钞。元明清三代的纸钞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滥发,钞票印太多了,之后就通货膨胀,导致民不聊生,最后通通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这些钞票不太受欢迎,但由于它是纸张印制的,所以几百年后能够保存至今的数量极为稀少,也算是罕见的历史文物了。

台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有间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馆」,这里就保存二十世纪初期在居延考古挖掘发现的各种文物,其中就包含了珍贵而且非常罕见的元代钞票「至元通行宝钞」,而且是最大面额的「二贯」。根据历史记载,元代的钞票有好几种不同的款式,都是因为恶性通膨而被循环取代。至元通行宝钞发行的第一年,刚好就是赵孟𫖯被派到江南去监督钞法的同一年,后来忽必烈赏给赵孟𫖯的钞票,也应该就是当时刚发行的这种至元宝钞。

「至元通行宝钞」(二贯),中研院历史文物陈列馆。(图/邱建一提供)

钞票的历史是很有趣的,钱没有人不爱,但元明清三代却发行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钱,这是货币经济史的有趣课题。而就在台北南港就有这样的实物资料存在,虽然陈旧破损,但能够保存七百多年也算是难得一见、珍罕可贵了!

艺术史学者邱建一。

※本文章获邱建一先生授权刊登,请勿任意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