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中心/綜合報導

春秋戰國時期,是諸侯爭霸,紛爭不斷的亂世,也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孔子、墨子、老子、韓非子等等數不勝數。而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為什麼不叫冬夏呢?

孔子(圖/翻攝自網路)

所謂的春秋時期,就是東周前期。而春秋一詞最早並不是出現在當時,而是後人的命名。「戰國」是因為紛爭不斷得來,而「春秋」命名的原因之一,就是孔子的著作《春秋》。孔子這本著作類似於史實記事,記載魯隱公770至魯哀公481年間,大大小小242件事。這一段時間大致與東周前期相符,所以就稱這段時期為「春秋」。
不過,魯國只是一個諸侯國而已,怎麼能用一個國家的國史代表東周前期全部?答案就是因為孔子的存在!因為從漢代「獨尊儒術」開始,孔夫子正式走向至高無上的地位。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春秋」是個時間概念,而冬夏並不具備代表性。春天萬物萌生,而秋季百物凋零。春在時間的概念上代表著一年的開始,而秋季代表著一年的結束。古代生產力低下,春天播種,秋季收穫,這代表著生活與興旺。而夏季打仗、冬季幾乎毫無建樹,完全被拋出了時間的概念之外。夏冬作為命名的意義也就漸行漸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