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臺開發的「小渦旋」臨近預報系統,榮獲多個獎項。

【星島日報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科技發展迅速,本港天文臺近年開發「小渦旋」臨近預報系統,擁有大數據,包括天氣雷達等地面雨量站,可推算未來一兩小時的降雨位置,以及閃電位置等,透過網站及手機應用程式顯示,讓市民及早作好準備。天文臺稱,近年天文臺進一步提升技術,透過與科大合作在一五至一七年開發深度學習模型,進一步提升預測能力。

臨近預報是指對未來數小時的天氣作出預測,主要應對暴雨、冰雹閃電、狂風等惡劣天氣,天文臺開發的「小渦旋」臨近預報系統於「二○一九年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以及「第十九屆亞太資訊及通訊科技大獎」中榮獲一個金獎及三個大獎。

天文臺高級科學主任黃偉健表示,「小渦旋」為一個臨近天氣預報系統,本身擁有大數據,包括天氣雷達、地面雨量站、氣象衛星和各種天氣觀測,再加上電腦模式的資料,分析雷達上量度到的雨量分佈,雷達數據每六分鐘更新一次,天文臺職員即可每六分鐘分析雷達看到雨區的分佈和移動趨勢,透過這些資訊就可推算未來一兩小時的雨水位置,甚至在甚麼地方有閃電等。黃偉健指,近年天文臺進一步提升技術,透過與科大合作在一五至一七年開發深度學習模型,進一步提升預測能力。

天文臺署理高級科學主任胡宏俊指,天氣變化很快,市民可透過天文臺網站或手機看到臨近預報,當市民知道未來兩小時會否下大雨,就可決定出街是否需帶雨傘,或是否需要取消戶外活動。他稱,有關技術亦會與其他部門合作,讓其他部門在決定應變時更具效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