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背景

   製鞋業是傳統的勞力密集型產業,在1960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擁有過一段輝煌的時光,早期的台灣,由日本引進製鞋技術,豐沛的人力加上國際技術轉移,1980年代開始大量生產,隨後便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知名的”製鞋王國”, 當時我們鞋類出口值可是世界第一,是真正的「Taiwan No.1」。

   然在1980年代中期由於經濟環境快速變動,新台幣急劇升值,工資上漲,勞工短缺,使得鞋業和其他相關勞力密集產業大量轉往東南亞、泰國、大陸、越南等地設廠,台灣的勞力優勢不再,甚至人才、技術與資金都移往成本較低的國家。而當時的中國大陸正好推動各項經濟改革措施,積極開放招商引資,對具先進技術的外商提供廣泛的優惠投資條件,如稅收減免、土地使用費、生產經營條件等給于最惠待遇,在語言及各方優勢絛件下,成了台商勞力密集產業外移的首選之地,造成了台灣第一波勞力密集產業的西進,進而帶動台灣中部製鞋業上、下游產業鏈的大移轉。

   20多年後的今天,當初轉往大陸的台商也同樣面臨了當年台灣所遇到的產地幣值高漲與缺工問題的窘境。近年來,鞋業在大陸經營環境日趨嚴峻,經歷了2008年金融海嘯造成的鞋企倒閉潮與鞋企大洗牌,2013年鞋企倒閉潮再起,大陸沿海各省份的鞋類相關產業廠商倒閉消息頻傳,至2014年底大陸鞋企達關廠高峰期;尚在苦撐的台資鞋廠也早已規劃或應客戶要求將生產基地移往更低廉、具充沛年輕人力的東南亞國家如越南、柬埔寨、印尼、緬甸等。然自2015年起越南、柬埔寨、緬甸這些國家亦漸步上大陸經濟發展後產生的工資高漲、排華、罷工、暴動等問題,導致我國製鞋業者再度面臨成本高漲的壓力。部份資金雄厚的台資鞋企甚至已將生產基地移至工資更為低廉的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及非洲等地,一切建設不但得重頭開始,還得在當地先造鎮,再設生產工廠。  

   如財團法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董事長 林昭傑所說:「製鞋這技術當初從歐洲傳到美國,美國做了20年傳給日本,日本又做了20年傳給台灣,台灣70年做到90年也做了20年,要出走了,它其實只能夠在窮困的國家風光20年。」當年歐洲將製鞋技術外傳後,至今仍保留不少精湛的傳統製鞋技藝,他們雖然捨棄了大量生產,但轉型高階的精致手工製鞋,這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台灣已深耕製鞋產業數十年,培育出眾多優秀的製鞋人才,擁有深厚的技術底蘊,掌握製鞋的關鍵技術與資源,即使世界的製鞋版圖不斷的在移轉,然稱霸全球製鞋業20多年的台灣依然是製鞋界的龍頭,現今全球前十大製鞋廠諸如寶成、豐泰、清祿、隆典、九興、通佳等集團,台商就占了全球外銷產量的7成,全球每3雙鞋就有1雙是台商代工製造的。

    數十年來累積的製鞋經驗是台灣最寶貴的無形資產。以下將依台灣工業暨鞋業發展歷程、政府政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製鞋材料結構與製程、台灣製鞋產業結構、產品生命週期等進行分節介紹,以了解產業的特性及各時期面對的轉折點再做進一步問題的分析。

資料來源:節錄自筆者碩士論文(10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