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濟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爲《信貸在放水?房價要普漲?看完這些,就知道某些人想多了》的文章。

  文章中提到北京、深圳、上海、蘇州、杭州等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住宅成交量增幅都不小。

  最猛的是這個消息:根據2018年年報統計,國有六大行去年新增貸款一半是個人房貸!於是乎,有網友斷言:在信貸放水下,加上多個城市調控放鬆,就看樓市會怎麼漲了。這次是否意味着樓市已經回暖?個人房貸增速真的在加快嗎?新增貸款一半是個人房貸就是放水嗎?

  分析認爲,單月數據回調並不意味樓市回暖;實際上個人房貸增速是逐漸放緩的;差別化信貸政策是支持剛需不是放水。信貸在放水 房價要普漲?看完這就知道某些人想多了。

  經濟日報的這篇文章試圖通過理性的分析來說出來樓市裏的三個真相:單月數據回調並不意味樓市回暖,實際上個人房貸增速是逐漸放緩的,緩解融資難融資貴比房貸多少更重要。

  讀罷文章,一頭霧水。爲什麼需要這樣說出真相?樓市到底是怎樣的狀況和情境?“熱鬧的馬路不長草,聰明的腦袋不長毛。”

  首先,一個熱鬧無比的市場必定是一個聲音混雜,觀點多元,出口衆多,霧裏看花的市場。目前的樓市正是處於這種混沌狀態中,有哄擡樓市的謠諑,當然也就需要有官媒官宣的闢謠。其實,文章中對於真相的結論與網友的斷言在事實認定上是基本一致的,亦即雙方是基於相同的事實:國有六大行去年新增貸款一半是個人房貸,以及上述城市上佳的市場表現。但相同的事實仍然會帶出相反的結論,觀點不同緣於立場不同。給有點狂的市場潑點冷水,是必要的,但效果如何,未必能隨人所願。

  與經濟日報的“客觀理性”分析相比,北青報更直接些:

  房價沒有隨着市場成交量而同步上漲,無疑是最好的現象,也是樓市調控最希望出現的結果。因爲在不少城市庫存現象還比較嚴重的情況下,迫切需要市場復甦,消化庫存,化解風險。因此,3月份市場的回暖,對消化庫存,維護市場平衡是有積極影響的。但文章提醒地方政府要掌握好政策尺度,不能讓房價回暖。一定要防止頭腦發熱,再次增加庫存或者放鬆調控,引發新的矛盾和問題。

  有新媒體在分析樓市走向時引用北青報的觀點並給其賦予官媒的身份,可能是由於前些年關鍵時刻頻頻發聲的人民日報和新華社,以及更高級別的聲音來源,覺得還沒到出手引導市場的時候。不過,北青在表述中也間接販賣或強調着一個事實:不少城市庫存現象還比較嚴重。這說的是三四線城市的尷尬嗎?這兩年多來被精準調控所抑制的投資需求擠出的樓市泡沫是如何變成庫存嚴重的憂慮呢?這到底是樓市的神助攻還是神經錯亂?

  天下樓市無新鮮事兒。影響樓市走向的內在邏輯始終存在。中國式樓市的運行節奏因爲調控政策的步調一致性更令人能準確把握。千萬別相信今年的樓市與過往的不同。變化是有的,但萬變不離其宗。期待樓市上漲的動能來自於這一強大的支柱產業內部各個鏈條的求生存求發展活下去的慾望。期待樓市穩定的力量則來自於那些市場裏的調控者。漲則漲矣,火則火矣,有必要火上澆油嗎?

  暫且不論兩大官媒觀點是否值得推敲,當年的去庫存曾經無意間炮製出一個大牛樓市來。倒是值得監管者警惕的。官媒現在間接承認事實加上虛弱無力的表態,會不會爲樓市再添一把火呢?

相关文章